三天时间,扬科维奇冒险变阵,但依旧没换来一场胜利。中黎之战,是扬科维奇首次在正式比赛中祭出532阵型,人们渴望放手大干的他带来惊喜,没想到仍是场平局。
中国队的控球率飙升,上半场达到58%,而第二个45分钟更是冲破了60%大关。这是扬科维奇执教以来极少见的现象。为何重拾传控思维,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?
首战对阵塔吉克斯坦后,国足教练组深刻总结了问题所在。除了外界提到的紧张和不安,他们注意到与塔吉克斯坦队的比赛过于开放。扬科维奇解释道,在亚洲杯这种竞争水平的比赛中,不能让比赛踢得很开放,因为一旦丢球,追逐比分就变得困难。他指出,部分球员的出球失误率达到了80%,球队在首场上半时的失误比其他队伍的主动失误都多。这导致了球队落位时的放空或被对手带走。
一个主力球员举例说,张琳芃在一次反击中已经被对手从右翼卫带到右中卫,而塔吉克斯坦球员正准备要球,但球未传出。他认为这种频繁的位置切换导致了球队始终局部少打一个人的感觉。
这个问题在首场比赛中显露得非常明显,特别是在中场。由于阵型切换通过左右两翼的旋转实现,中国队的中场中路球员永远只有2人,而对手则会抢断后腰和中后卫,使得中国队无法控制比赛和保持球权。扬科维奇痛定思痛,暂时放弃了十个月以来的理想,改用位置相对固定、更加稳定的532阵型。
变阵后,中国队在中场增加了1个人,形成倒三角站位,王上源司职单后腰,戴伟浚和徐新分别担任左前腰和右前腰。这样的调整增强了控制能力。同时,中国队从过去的高位逼抢转变为深度防守,这是另一种思路的体现。球队在后防表现出色,连续两场比赛零失球也显示了进步。
变阵后,戴伟浚和徐新得到更多施展个人能力的机会。戴伟浚在左前腰位置表现出色,送出了3次关键传球,并有11次尝试1对1、2次突破和2次抢断。徐新在右前腰位置也发挥出色,进行了12次1对1,成功率达到75%,此外还有4次长传。这些表现令扬科维奇满意,他认为徐新在场上敏锐而精准。王上源在单后腰位置起到了重要的拦截作用,保证了球队在中场的稳定。
然而,变阵回头的时机似乎有些晚。中国队在小组赛前两场未能取得胜利,这让球迷和媒体对扬科维奇的决策产生了质疑。为什么他要等到第三场比赛才决定进行阵容变化呢?
从扬科维奇的解释中可以看出,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打算使用532阵型。在首场比赛后,教练组对球队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,并意识到存在一些问题。他们发现球员在过去的比赛中的失误率非常高,特别是在传球方面,导致了丢球和对手反击的机会增加。此外,球队在中场控制和保持球权方面也有所不足。
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对阵塔吉克斯坦的比赛过于开放的教训,扬科维奇决定尝试变阵来解决这些问题。他们希望通过调整阵型和球员站位,增强球队的控制能力和稳定性。
然而,要实施阵容变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扬科维奇需要时间来培养球员之间的默契和理解新的战术要求。他可能希望在前两场比赛中看到球队的表现,评估现有阵容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。只有在他对球队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找到解决方案后,他才做出了变阵的决定。
尽管变阵后球队的表现有所提升,但这个决策的时机确实让人产生疑问。如果能够早些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,或许中国队在前两场比赛中的表现会有所不同。不过,足球比赛中的决策往往取决于各种因素,包括对手的战术安排、球员状态和教练组的判断等。扬科维奇希望通过这次变阵来改善球队的表现,为接下来的比赛争取更好的成绩。
声明:本站文章仅个人学习使用,素材均来源于网络,欢迎分享,转载请保留出处!